在研项目 Projects in Progress | Academic Trends

最新成果 Latest Publications

在研项目 Projects in Progress

查看更多
  • 东亚道教研究

    负责人:迟若冰

    项目级别:国家级

    项目分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立项时间:2023年6月2日


  • 教育现代化与农村教师来源研究

    负责人:张红玲

    项目级别:国家级

    项目分类: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立项时间:2020年12月6日

  • 群际接触视阈下的在沪外国高知群体跨文化感知研究

    负责人:梁晓雪

    项目级别:省部级

    项目分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

    立项时间:2024年12月2日


  • 国际传播中的跨文化互动机制研究

    负责人:顾力行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校级重大项目

    立项时间:2021年12月9日


  • 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理论建构和范式研究

    负责人:张红玲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校级重大项目

    立项时间:2017年12月22日


  • 跨文化系列研究

    负责人:顾力行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校级重大项目

    立项时间:2007年6月1日



  • 西方跨文化交际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形象

    负责人:迟若冰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外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专项课题

    立项时间:2022年7月22日


  • 世界文化遗产谱系中的中国话语

    负责人:张晓佳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校级规划项目

    立项时间:2018年1月16日


  • 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负责人:迟若冰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校级规划项目

    立项时间:2015年12月31日


  • 从词频和自选熟语看我国文化价值观变迁:1980-2013

    负责人:翁立平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校级规划项目

    立项时间:2014年12月1日


  • 中国国民价值观的跨学科研究

    负责人:顾力行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校级规划项目

    立项时间:2011年12月1日


  • 跨文化价值观调查问卷的本土应用问题研究

    负责人:迟若冰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校级青年项目

    立项时间:2007年12月1日



  • 基于共情的跨文化信息行为认知机制研究

    负责人:张红玲、迟若冰

    项目分类:横向项目

    立项时间:2023年5月19日


  • 加拿大文化视阈下的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研究

    负责人:周怡

    项目级别:省部级

    项目分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

    立项时间:2015年7月31日


  • 加拿大中学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研究

    负责人:周怡

    项目级别:地市级

    项目分类:外国文化政策基地项目

    立项时间:2020年8月4日


  •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优势研究

    负责人:周怡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冠肺炎”疫情应急专项课题

    立项时间:2020年4月1日


  • 艾丽丝·门罗短篇的加拿大性研究

    负责人:周怡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校级规划项目

    立项时间:2011年12月1日



  • 安妮·普露小说研究

    负责人:周怡

    项目级别:校级

    项目分类:校级青年项目

    立项时间:2007年12月1日



成果总结

  • 跨文化研究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五大研究方向之一。中心围绕着跨文化心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育三大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学术成果丰硕,迄今,研究中心主编出版了十部《跨文化研究》,发表SSCI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44篇,出版学术著作20部,发表国内期刊论文百余篇。这些研究奠定了中心在国内跨文化研究领域等领先地位。


    Intercultural Studies is one of the five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of our university. The institute focuses on three major areas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nd carries out in-depth research with fruitful academic achievements. So far, the institute has edited and published ten books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published 44 SSCI high-impact-factor journal papers, 20 academic books and more than 100 papers in domestic journals. These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the institute's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in China.

三大研究方向

  • 跨文化心理
  • 跨文化交际
  • 跨文化教育
共发表SSCI和SCI论文 Papers

44

著作 Books

20

CSSCI论文 Papers

37

《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IC Seri...

10

《跨文化综合英语教程》教材 IC ...

4

国内期刊论文

  • 外国语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刊物类型:CSSCI来源期刊

    迟若冰、翁立平、张晓佳,“跨文化研究的国际对话与交流互鉴——第11届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双年会暨第15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年会综述”,2020


  • 外语界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刊物类型:CSSCI来源期刊

    张红玲,“跨文化交际学助推外语新文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2024

    邓一恒、迟若冰,“基于文化悖论教学课例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研究”,2024

    张红玲,“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研制”,2022

    张红玲,“民族志跨文化外语教学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2018

    张红玲,“基于竞赛的跨文化能力评价研究”,2018

    索格飞、翁立平、顾力行,“我国30年跨文化交际/传播教材的分析性评估(1985-2014)”,2015

    张红玲,“建构中国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一体化模型”,2014

    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2012

      




  • 外语电化教学

    出版社: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刊物类型: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

    迟若冰、张红玲、顾力行, “从传统课程到慕课的重塑——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2016

    张红玲,“高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问题分析”,2012

  • 中国外语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刊物类型:CSSCI来源期刊

    翁立平、顾力行,“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2014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出版社:中南民族大学

    刊物类型:CSSCI来源期刊

    张红玲,“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2024


  • 语言学研究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刊物来源:CSSCI来源期刊

    翁立平、顾力行,“语言杂糅与文化杂糅:跨文化交际研究新视角”,2016


  • 国外社会科学

    出版社:

    刊物类型:CSSCI来源期刊

    郭爱丽、翁立平、顾力行,“国外跨文化价值观理论评述“,2016


  • 江西社会科学

    出版社: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

    刊物类型:CSSCI来源期刊

    张晓佳,“城市化背景下古建筑改造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怀旧”,2015


  • 广西社会科学

    出版社:《广西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

    刊物类型: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张晓佳,“民族志知识重构与女性艺术”,2020

    张晓佳,“基于跨文化视野的田野调查性别影响机制构建”,2016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出版社:湖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刊物类型: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张晓佳,“文化建构下的民族志权威”,2014


  • 学术探索

    出版社: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刊物类型:北大核心期刊

    张晓佳,“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国家建构”,2018


  • 神州学人

    出版社:中国教育报刊社

    1. 张红玲:“让青年学生在人文交流中成长”,2022

    2. 张红玲:“国际传播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析”,2022



  • 马克斯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刊物类型:论文集论文

    张晓佳,“如何理解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关系”,2019

    张晓佳,“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019

    张晓佳,“如何平衡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2019


  • 文化亲昵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刊物类型:论文集论文

    张晓佳,“有说服力的相似性”,2018


  •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年刊(第二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刊物类型:论文集论文

    迟若冰,“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Database Resources on 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Research”,2017


  • 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二):原理的运用实践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刊物类型:论文集论文

    翁立平,“Testing Schwartz’s Near-universal Valu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A Proverb Approach”,2011



  • 上海安全生产

    出版社:

    刊物类型:其他国内期刊

    周怡,“制度优势!疫情大考中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2020




  • 科学导报

    出版社:

    刊物类型:其他国内期刊

    周怡,“新冠疫情下,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为什么会溃败?”,2020

    周怡,““退群”?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剧情反转?”,2020










  • 外国文学

    出版社:

    刊物类型: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周怡,“始于阶级,终于文化-评门罗《家传家具》中的女性艺术家之成长”,2019

    周怡,“荒城、鬼屋、疯女人和继承人们——从门罗的《乌特勒克停战协议》探加拿大文学的哥特主义暗流”,2019

    周怡,“奖学金女孩、乞女与加拿大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2018

    周怡,“《评艾丽丝·门罗与短篇小说艺术》”,2014

    周怡,“《加拿大文学中的地理象征--以艾丽丝.门罗的短篇<钱德利家族和弗莱明家族>为例》”,2012

    周怡,“《关系》”,2012

    周怡,“《脸》”,2011

    周怡,“评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脸》”,2011


  • 外国文学评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刊物类型:CSSCI来源期刊

    周怡,“《<明信片>:历史、明信片与法国年鉴学派》”,2014


国际期刊论文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出版社:Elsevier Ltd

    刊物类型:境外SSCI期刊

    邓一恒,  Steve Kulich,“Does culture matter? Re-examining cultural distance, conflict, and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in MNCs in southwestern China”,2024

    Steve Kulich,“Re-examining intercultural research and relations in the COVID pandemic,2021

    翁立平,“Book review: Introduc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lobal Cultures and Contexts (Liu, Volčič, & Gallois, 2nd ed., 2014)”,2016

    迟若冰,“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Relational Construct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2015

    张红玲,"The quintessential intercultural learner, teacher, and trainer: A preliminary profile of L. Robert Kohls", 2012

    张晓佳,“Profiling people in multiple domains: Toward a sociology of science for intercultural disciplines”,2012



  • Language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出版社:Taylor and Francis Ltd

    刊物类型:境外A&HCI期刊, 境外SSCI期刊

    迟若冰、张红玲、Steve Kulich,“A collaborative autoethnography of developing a 'Cultural Stories' exercise for intercultural teaching in China", 2022

    翁立平,“Book review: Interculturality in education: 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toolbox, 2016

    翁立平,“Book revie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everyday life, 2015

  •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出版社: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刊物类型:境外SSCI期刊

     Weng, L. P., Zhang, Y. B., Kulich S. J., & Zuo, C. L. “Cultural values in Chinese proverbs reported b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2021

    Alexander Scott English,“Climatic effects on the socio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migrants within China: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wo competing perspectives”,2019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出版社:Wiley-Blackwell

    刊物类型:境外SSCI期刊

    Zhang, R., & Weng, L. P.,"Not all cultural values are created equal: Cultural change in China reexamined through Google books",2019

  • 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

    Nadeem, M. U., & Zabrodskaja, A.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MIC)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iving in culturally diverse societies: Evidence from China. 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 8, 1332001 (2023).

  • Educational Review

    Nam, B. H., English, A. S., Li, X. Y., Van, H. H., & Nyman, J. K.  Subjectivities and the future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researchers and graduate student researchers as co-constructive narrative inquirers, Educational Review, Jan. 2023.

  •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Zhou, X. Y., English, A., Kulich, S. J., & Lu, Z.  COVID-19 cases correlate with greater acceptance coping in flexible cultures: 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26 countrie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8 (2), 1-28. 2024.

    Wang, S., English, A. S., Deng, Y, Zhou, Y. Z., Buchter, E. E. Stop the blame game: An analysis of blaming on Weibo during the early day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rice and wheat areas in China.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7(10), e12903, (1-8). 2023.

    Zhang, X. Y., English, A. S., Kulich, S. J., & Chen Y.S. How mask gap impacts discrimination and anxiety during COVID-19: A study on overseas Chinese during the first outbreak in 2020.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e12793 (pp 1-8). 2023.

    Zhang, X. Y., English, A. S., Talhelm, T., Nam, B. H., & Wei, L. Rice‐farming areas report more anxiety across two year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7(9), e12795. 2023.



  • Emotion

    Zhou, X., Li, X. Y., Wu, W., Zhang, X. Y., English, A. S. & Peng, K. P. Fear during pandemic promoted holistic cognitive styl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uncertainty. 2023.


  •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Dai, K., Hu, Y. T., Li X. Y., & Oladipo O. (2023). Conducting doctoral research in China: an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otivation to study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42:5, 1133-1149


  • PLOS ONE

    出版社: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刊物类型:境外SSCI期刊

    顾力行,Anger among Chinese migrants amid COVID-19 Discrimination: The role of host news coverage, cultural distance, and national identity,2021

    Alexander Scott English,“Crossing the rice-wheat border: Not all intra-cultural adaptation is equal”,2020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出版社:

    刊物类型:境外SSCI期刊

    顾力行,"Ethnic stereotype form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ojourner adaptation: A case of “Belt and Road”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in Montenegro", 2021

  •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出版社Frontier Media S.A.

    期刊类型:境外SSCI期刊

    Steve Kulich, Multicultural personality trait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the aftermath of COVID-19 in Shanghai: a scale validation. 2024.


  • BUSINESS HORIZONS

    出版社:

    刊物类型:境外SSCI期刊

    顾力行,"Leader self-development: Why do people develop themselves as leaders?",2020



  •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版社:Taylor & Francis Group

    期刊类型:境外SSCI期刊

    Steve Kulich, Investigating Chinese students' motives for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s in a Chinese internationalized university, 2024.


  • Emerging Adulthood

    出版社:SAGE Publications

    期刊类型:境外SSCI期刊

    邓一恒, New Elements of Career Construction for China's Youth: Analyzing 'Lying Flat' and Work Involution Among Emerging Adults. 2024. 


  •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出版社:John Wiley and Sons Ltd

    刊物类型:境外SSCI期刊

    Zhang, R., Noels, K. A., Guan Y., & Weng, L. P.,  Making Sense of positive self-evaluations in China: The role of sociocultural change, 2016


  •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出版社:SAGE Publications

    刊物类型:境外SSCI期刊

    Alexander Scott English,“Coping With Uprooting Stress During Domestic Educational Migration in China”,2017



  •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出版社:Frontiers

    刊物类型:境外SSCI期刊

    顾力行,“Underpinni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ress and anxiety during the first wave of COVID-19 outbreak: The moderating role of wisdom.”, 2022



  • Scientometrics

    出版社:Springer Netherlands

    刊物类型:境外SCI期刊

    迟若冰,“The interdisciplinary structure of research on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A cocitation network analysis study”,2013


  • Global Media and China

    出版社:SAGE Publications Ltd

    刊物来源:境外ESCI期刊

    顾力行,"Applying a Delphi process towards assessing the status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a",2019

  •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 (fourth edition)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刊物类型:论文集论文

    顾力行,“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From Roots to Research and Praxis”,2020

    迟若冰,“Toward a network theory of re-entry”,2020


  • Current Psychology

    出版社:Springer New York

    刊物类型:境外SSCI期刊

    Alexander Scott English,“Coping with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ojourners in China”,2020

    Zhu, Z. X., & Chi, R. B. . Social media use and young Chinese mens restrained eating: the mediating roles of self-objectification and body satisfaction, 2023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出版社: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Monroe

    刊物类型:其他境外学术刊物

    Alexander Scott English,“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压力应对和适应研究”,2020


  • Bayreuther Beiträge zur Literaturwissenschaft

    出版社:Peter Lang

    刊物来源:其他境外学术刊物

    顾力行,"Critical negotiations: New perspectives on Asian American women’s fiction",2019



  •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Nadeem, M. U., Kulich, S. J., & Bokhari, I. H. . The assess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 (DASS-21) among frontline doctors in Pakistan during fifth wave of COVID-19. , 11, 1192733.  2023

    Nadeem, M. U., Kulich, S. J., Zabrodskaja, A., & Bokhari, I. H. The impact of empathy, sensation seeking, anxiety, uncertainty, and mindfulness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11, 1223215.  2023


  •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出版社:David Publishing Company

    刊物类型:其他境外学术刊物

    张晓佳,“Historical Memory and Cultural Nostalgiaof Longtang’s Rebuilt in Shanghai”,2018




  • 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出版社:SAGE Publications,Inc

    刊物类型:其他境外学术刊物

    翁立平,“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2015

    翁立平,“Hybridity”,2015

    翁立平,“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 with people from China”,2015

    翁立平,“Locus of control”,2015


著作

  • 《跨文化交际精要》

    继2021年推出概览学科的《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学》(翁立平著,外教社出版)之后,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将于本月底迎来它的姐妹篇——《跨文化交际精要》。该书是对前著核心部分的拓展和延伸,内容更加丰富,趣味性更强,适合对跨文化交际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 《中国外语教育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

    该参考框架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张红玲教授团队研制。该框架运用团队先期开发的大中小学跨文化能力发展一体化理论模型,借鉴教育目标分类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和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指南和质量标准,从学生能力发展视角出发,对大中小学各学段跨文化能力教学的内容目标进行了界定和描述。

  • 《跨文化外语教育新发展研究》

    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外语教育迎来了新的转向。跨文化教育理念结合中国语境,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外语教育。本书最大特色在于,从外语教育的人文性本质特征出发,明确中国跨文化外语教育应以增强学习者中国文化认同和自信、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全球公民为目标,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对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时代跨文化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实践和方法三方面全面评介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应用,对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都有指导意义,可供跨文化教育和外语教育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及广大外语教师参考。

  • 《跨文化外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本书从新时代外语教育的价值目标出发,在深入阐述跨文化外语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听说读写等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外语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路径和教学方法,同时,尝试将跨文化培训方法应用于外语教学,开发了诸如关键事件法、模拟游戏法等跨文化外语教学创新方法,并对学生的第二课堂也进行跨文化教学设计,提出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和模式,形成了多元、立体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体系,对于广大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实践具有较好的鉴意义。

  •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学》

    该书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梳理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清晰勾画出跨文化学科概貌,语言精练,内容翔实,为读者了解跨文化交际学打下基础,为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跨文化交际问题铺平道路。该书对跨文化交际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 《教育现代化与农村教师来源研究》
  • 《在华外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基于成渝外资企业的田野调查》
  • 《线的文化史》

    行走、编织、观察、唱歌、讲故事、绘画、书写……构成人类文化的这些活动之间存在什么共同点?答案是,它们都是沿着某种线进行的。本书是当代著名人类学家蒂姆·英戈尔德开创“线的比较人类学”,建立新的生态人类学范式的代表作。作者大胆想象了一种理解世界的全新方式:世界首先不是由物组成,而是由线组成的;人类与自然就是一团解不开的线,而生活就是沿着这些交错的线穿行。生活之线的绵延与交织是一个永远都没有尽头的过程。英戈尔德的叙述穿越了古希腊和日本的传统音乐、西伯利亚楚科奇人的迷宫、萨哈林岛奥罗克人的狩猎小道、澳大利亚瓦尔比里人的沙画、中国的书法和西方的字母表……通过对各种文化中形态各异的线的考察,编织出一段连接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技术与艺术、自然与文化的大历史。这段线的跨文化旅程彻底颠覆了现代西方文化的线性世界观,展示出了另一种更加开放的栖居生活的可能性。

  • 《社会网络分析视域下的跨文化适应理论重构》

    该书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对跨文化适应的相关经典理论进行系统评述,指出现有理论采用的二元四分式类型认知在解读和测量多种文化融合现象时的种种局限。在此基础上,通过全网研究,对多元文化环境下跨文化关系的形成机制和表征形态进行论证,揭示两者对个人、群体和社区三个层面文化适应与融合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重构跨文化适应理论的观点。该书在跨文化适应领域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 《民族志中的女性经验》

    该书呈现了性别人类学领域中的经验研究,不同于传统简单地将人类学研究中具有女性意识痕迹的研究归纳为女性主义解释范畴,而是通过呈现大量女性人类学家的民族志作品中具有女性经验痕迹的内容,从理论、方法论与实践方面探索女性经验如何弥补人类学研究、民族志书写方面的不足。尽管性别视角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是一个学术研究重要切入点,但多数研究因受限于学科的界限而使得性别视角过于单一,仅是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讨论与人类学的关系,并未从女性经验的“知识生成”进入分析文化人类学范式的转变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本书主旨并非将女性主义作为主题,而是从性别视角切入分析人类学中关于女性的知识的解释有效性,探索女性人类学家文化身份上的边缘感如何对知识权力进行重构。


  • 《跨文化交际文化过程论初探》

    该书结合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将跨文化交际研究置于后现代全球化文化杂糅的语境进行考察,是较为前沿的科研成果。结合本书提出的理论,作者撰写了数个条目(如杂糅、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与中国人交往),被Sage出版社最近出版的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2015)收录。本项研究对全球化背景下动态地研究跨文化交际,重新解读文化差异,重新思考跨文化能力研究,以及丰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 《“外教社杯”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历届优秀案例选评》

    为了便于广大跨文化交际学习者和教师深入理解“外教社杯”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的理念和评价标准,促进各校之间分享交流跨文化教学经验和成果,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协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跨文化能力测试中心梳理、编辑了大赛优秀案例集,并对每个案例的开发、展示和分析进行了点评,引导大家在开发案例、展示案例和分析案例时,视野更加宽阔,故事更加真实,展示更加自然,理论更加多元,分析更加深入。

  • 《网络外语教学理论与设计》

    该书以国内最新的应用语言学、心理学及网络教学技术为指导,全面分析、回顾了我国网络外语教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跨文化外语教学》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专著。作者从英语教学的时代背景出发,阐明了在英语发展成为国际通用语形式下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的思想。基于这一认识,书中第二、第三部分分别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的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一体化框架。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曾得到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的资助。本书同时也是上海市教委教育基金会“青年项目”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专著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外国专家的中国文化故事(第2辑)》

    该书是利用外国专家在华生活和工作的机会,请他们讲述自己的中国文化故事,以期从中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关注点,了解他们眼中的中国。该书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适应,以及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等领域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该书主要内容为:日本美食家、资本主义商人、老挝丛林战士、工业林、中国牧羊人、芬兰乡村向导….….如何讲述珍稀松茸供应链的故事?乌托邦想象看起来困在一个单程未来里,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要如何自处?又何去何从?在一朵缠绕着人类经济活动、种族历史、自然生态及末世生存策略的独特蘑菇当中,或许藏有答案。


  • 《跨文化场域“中国故事”纪录片的影像建构》

    《跨文化场域“中国故事”纪录片的影像建构》一书运用影像叙事理论、人类学民族志理论、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对“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对西方个人纪录片、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西方媒体纪录片、中外合拍纪录片四种类型的“中国故事”纪录片的研究,总结出“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纪录片的影像范式,进而提出纪录片向国际讲述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 《在华旅居者群际接触机制研究——基于在沪外国专家跨文化感知的变化》

    《在华旅居者群际接触机制研究——基于在沪外国专家跨文化感知的变化》一书对30名来自22个国家的外国专家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聚焦其来华前的对华感知情况及其来华后对华感知情况的改变。该书构建的中外群际接触机制模型对揭示中外群际接触的内在机制、提升外国人的对华认知、促进在华旅居外国人的跨文化适应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依据。

  • 《文化、身份与话语重构:艾丽丝·门罗及其短篇小说研究》

    该书为教育部一般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成果。该书首次在“加拿大文化”的视阈下,考察门罗创作的文化渊源、艺术内容及形式创新。该书认为,门罗的写作呈现了加拿大文化的深层结构,是纯粹短篇小说艺术与高度加拿大精神相结合的典范。该书尝试从门罗纷繁的短篇小说创作中理出一条可供研究的清楚脉络,对其作品所承载的“加拿大文化”做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对于国内外的门罗研究将是很重要的补充。


  • 《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

    该书是国内艾丽丝·门罗研究的首部专著。本书从门罗的少女时期写起,一直写到她折桂诺贝尔文学奖,对她的成长及创作经历进行了精心梳理,并选取门罗的代表作《男孩与女孩》《乞女》《爱情阶梯》《从山那边过来的熊》《脸》等5篇小说进行深度赏析,以帮助读者贴近与读懂这位细腻独特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本书作者既是学者又是门罗的超级资深粉丝,文笔深情优美,充满了一个年轻女性对另一个女性的相知及欣赏,可读性极强。本书写作得到了门罗研究专家与传记作者、美国圣劳伦斯大学Robert Thacker教授的极大帮助,书中所有图片均由其授权独家使用,在国内为首次出现,非常珍贵。


系列丛书

  •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人:交际与传播》

    第二届中国学论坛以“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为主题,于2006年9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中外学者参加了本次盛会。本书为“跨文化交际和传播分会”的论文集,大致分为“中国人的外部传播和人际行为”和“中国人的内部社会心理和交际方向”两个主题,涉及所有跨文化相关学科对中国人的心理、价值、态度、社会认同或交际行为的研究,概括了长期以来跨文化学者对“中国人”进行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文作者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极具创造性,为跨文化和中国学研究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也展示了跨学科探索的未来发展趋势。

  • 《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一):理论视角与情境建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身份与认同理论、论认同:一种新的视角拓展中心主义的内径:重新解读认同、向身份方阵理论迈进——建构动态文化身份框架的设想、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认同的建构、文化、语言与认同、跨文化交际巡礼:寻找差异与共同点、欧若一拉:用非洲文化的观念与人交际、中西修辞冲突等。

  • ​《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二):原理的运用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二):原理的运用与实践》,本书着重研究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最新科研成果。

  • 《价值观研究的框架:文化与跨文化的理论基础》

    本书是“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第四本,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生校级重大科研项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顾力行和Michael H. Prosser共同主编。本书讨论了在文化与跨文化基础下的价值观,在价值观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跨文化研究(第五辑)·价值观维度:跨文化的动态体现》

    本书为外教社“跨文化研究”丛书的第五辑,与第四辑一同组成“价值观”研究姊妹篇。《跨文化研究(第五辑)·价值观维度:跨文化的动态体现》的特点是:根据预先确定的主题,向国内外跨文化研究界征稿,作者均为该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跨文化研究(第五辑)·价值观维度:跨文化的动态体现》着眼于跨文化价值观维度,收录了出自美、加、中、澳、德、日、希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者之手的16篇代表性论文,分别从价值观的框架与维度构建、汉文化价值观体系探索与对比以及其他各国或各地区价值观的识别与对比等角度,探讨了价值观的基本维度及其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不同价值观的成因及其演变等重要课题,揭示了价值观研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 《跨文化适应(一):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本书的第一个部分是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Y.Y.Kim指出,跨文化适应过程是交际者面对陌生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作出自我调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跨文化认同(interculturalidentity)的过程。衡量跨文化适应效果的标准有三个:功能的健全(functional:fitness)、心理的健康(psychological:health)以及跨文化身份的出现。跨文化认同把不同的文化元素整合到一起,拓展了交际者的文化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为人们回应全球化的身份诉求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陈国明粗略地回顾了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现状后,以全球化进程为背景阐述系统整合现有理论、厘清其中一些模糊概念的必要性。他认为,跨文化适应在本质上是跨文化对话——一个跨越边界的游戏(boundarvgame)。跨文化对话需要互动的空间,在此空间中交际者相互尊重、彼此联系、耐心地商讨,协力达成跨文化共识,构建和睦、互惠的跨文化关系。

  • 《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一):概念、应用与交流》

    本书着眼于从跨文化角度进行文学研究,收录了来自中国、德国、法国、荷兰、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作者之手的16篇代表性文章,分别从跨文化视角下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定位,流散文学的产生历程,跨文化身份,跨文化迁移等方面,探讨了跨文化视角下文学研究的基本定义、理论框架、应用以及学科之间的互动,揭示了跨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两个学科之间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二):价值观、身份认同与对话》

    该书从文学价值建构的比较分析和移民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文学和电影作品阐述了身份认同、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等问题,阐释了移民文学的流动性对于比较文学领域和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该书囊括了中外多位学者的观点,深化了对移民及其他跨文化主题文学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对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等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 《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三):从文化交汇到全球化》

    该书基于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合作,通过研究跨语言、跨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改编、电影、戏剧等文学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聚焦于多元文化与文化交汇现象,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体验和文化研究,讨论个人视角下的文化交流、跨国关系、话语权软实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该书囊括了中外多位学者的观点,以更加多元的视角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现象,深度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对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全球化研究等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 《史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一):追踪谱系、轨迹与多样性》

    该书从史学视角下研究跨文化。跨文化研究领域与文化本身一样也是复杂的历史事件的产物。前人的价值观、规范、信仰和经验塑造了我们当前在这一领域的视角。同样,我们的跨文化立场也会让我们对这些历史脉络有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事件会有不同的故事,并在不同的叙述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路易斯明克)。因此,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力求更加重视跨文化轨迹与其历史之间的交集,因为历史为我们理解跨文化活动的各个层面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本卷修改了近期对该领域历史的研究方法,探讨并扩展了早期的研究思路,同时也承认并纠正了过分强调西方哲学根源的普遍现象。本卷的旨在让读者深入了解不同的背景,这些背景既是跨文化探究和实践的历史根源,也是其分支。

标题32

标题32

标题32

标题32

标题32